12月4日,市政协开展“努力完善养老服务,新型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情况”专题年末考察活动。市政协副主席蔡威带队,委员们分别参观了亲和源老年公寓及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。
怎样转养老“事业”为养老“产业”,把服务老年人的“夕阳红”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,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蔡威认为,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有不同的 需求,不能一概而论、提供无差别的服务。按照沪籍人口或常住人口来计算老年人占全市的比重,会得出不同的结果,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也需要调整。他提出, 养老服务人才是个大缺口,尤其是高端人才,护理、心理治疗、临终关怀等都需要专业的高端人才,不仅仅是做“保姆”那么简单。医养结合同样重要,据统计,上 海的老年人平均每人有4种疾病,“药都是一把一把地吃的”。而老城区中的养老设施可以借鉴普陀区某小区的例子—将老公房的一楼都购买下来改造成托老所,老 人的饮食、运动、学习、保健等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。
亲和源老年公寓也是很好的范例,它是一个会员制社区,不需护理的老人入住需要支付 会员卡费用和年费,需要护理的老人按照护理等级分别收取不等的护理费用,还要支付床位费。社区内有一家一级医院及护理设施和人员,餐厅、建设中心等高档设 施,委员们参观中开玩笑道,亲和源的老人是“非圈养”,每人有一把钥匙,自由出入社区,每天都有班车接送老人到地铁入口、商场、三甲医院等地,还有各类活 动,琴、棋、书、画、旅游、摄影等活动也层出不穷。
委员们看到,亲和源的15栋高楼组成了一个环境清雅的高档社区,老人们可居住在大、中、小三类套间里,分别是一房一厅和两房两厅的房型,有厨房、卫生间 甚至书房,俨然一个“小家”,不同于其他养老机构。当然,收费也不菲,会员卡分两种,其中有一种可继承、可转让,“有"投资"的价值”。亲和源中70%以 上都是具有大学学历的老人,退休前基本都是教师、医生等职业人群,“这是"高端"养老,面向大众的可能性小,但在欧洲一些高福利的国家,这种养老社区市场化运营的模式早就是司空见惯”,委员们表示。
相比亲和源的“大”,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则是另一番格局。委员们参观的是服务社代管的潍坊街道源竹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,小小的大约100平方米的房间是 小区里空置的物业用房,仅有工作人员的办公室、配有17个席位的休息室、洗衣房、料理间等,老人白天来接受照料,或者要求工作人员上门送餐、助浴、护理等 服务。对于失智、失能老人和尚能自理的老人,服务社有不同服务方案。
服务社的运营费用60%是由政府购买服务的,40%是自筹客源所得,自负盈亏,迄今在 9个街镇开设了服务社,累计开设服务站点数量有60多个,每个站点活动的老人在100人左右,站点外服务的老人在300-500人。工作人员包括社工、医 护人员、护工、护理员、康复师、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,40%以上具有专业资格证书,平均年龄41岁。服务社针对市场及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事务,还开设业 务部,服务部和后勤保障部也保障了服务社的服务质量和自我运转的有序。
委员们认为,服务社虽小,覆盖的服务半径也不大,但是如果能在各个街道、社区遍地开 花,将是对养老服务的一个很好的专业化的补充,真正完善丰富养老产业的架构。